在每一次室內設計初步洽詢時,業主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就是:「我的空間大約 XX 坪,預算 XXX 萬夠嗎?」
然而,當實際進入設計規劃、施工報價階段時,卻常發現金額遠超出原本預期。原先抓 120 萬的裝潢費,最後竟一路做到 200 萬——這樣的「爆預算」其實並非少數案例。
本篇整理出最常見、也最容易讓預算爆炸的五大裝潢地雷,無論你是準備住宅裝潢還是商業空間設計,都能先掌握關鍵重點,避免後悔、重工與多餘支出。
在設計初期若沒有明確釐清生活習慣,或是商業空間的實際使用,往往會在施工過程中臨時變更、追加項目。
然而,每一次修改都可能牽動整體工程,不僅影響工期,也會增加拆改及材料費用。舉例來說,小至插座位移,大至重拉管線、拆除或新增牆面等,都可能導致:
建議解法:
在與設計師進行前期討論時,應先盤點自身使用需求與風格偏好,並多進行情境模擬。確定「必須有」與「想要有」的項目,讓平面配置、動線與尺寸都能在初期階段定案,避免後續追加造成「牽一髮動全身」的狀況。
在裝修前多方比價是合理的,但許多人往往被「低報價」吸引,卻忽略了報價單背後的細節。
「別家說一坪三萬,你們怎麼要六萬?」這句話幾乎是設計師最常聽見的疑問。然而,若只以金額高低作為決策依據,而未深入比較施工內容與材料品質,就很容易掉入「低價陷阱」。
報價低,不一定代表更划算,反而可能意味著必要項目被刪減,或是使用了品質不佳的替代材料。常見狀況包含:
這些問題往往在入住後才陸續浮現,從牆面滲水、櫃體膨脹到電線老化,最終維修成本往往遠高於當初節省的預算。
建議解法:
與其追求最低報價,不如重視報價內容是否透明、施工範圍是否完整。若預算有限,也可與設計師討論分階段施作,或將預算集中於主要空間與高使用率區域。
許多屋主為了追求獨特與高質感,容易陷入「想要什麼都做」的陷阱。每一面牆都想用不同材質:木皮、石材、特殊漆、鐵件,看似精緻多變,實際上卻讓整體風格失衡、預算暴漲。
更有些人為了造型牆與燈光效果砸重金,卻忽略了防水、管線與結構補強等基礎工程,導致入住後問題叢生。
建議解法:
在設計階段就明確區分「基礎功能」與「風格表現」的預算比例,挑選一至兩處重點牆或主要視覺區,搭配合適的照明設計,就能在合理預算中展現質感層次。
即使圖面確認完成、施工開工順利,若缺乏現場監督與驗收流程,仍可能出現尺寸誤差、色差、走線錯位等問題。
這些錯誤往往在完工後才被發現,輕則修補、重則拆除重做,造成時間與預算的雙重損耗,常見狀況如:
建議解法:
選擇有完善監工制度與溝通管道的設計團隊,並於簽約時明確約定「階段驗收」項目(如水電、木作、油漆等)。
屋主若能定期到場了解進度,或透過照片紀錄確認細節,也能有效降低後續爭議與追加風險。
許多人在裝修初期,僅以「工程費」作為整體預算概念,卻忽略了後續家具、家電與軟裝配件的支出。往往等到實際添購時,才發現整體花費早已超出預期。
建議解法:
在開始你的裝修計畫時,應將「硬裝+軟裝+家具家電+設計監工費」一併納入整體預算規劃中,並可參考以下分配原則:
完整的預算規劃能幫助設計師在設計初期就統籌整體風格,也讓屋主在各階段更精準掌握支出結構,避免「越裝修越貴」的狀況發生。
裝潢爆預算不是誰的錯,而是「規劃不足」的結果。從需求訪談、設計提案到施工階段,只要保持良好溝通、重視每個細節,預算就能被穩定掌控。
選擇瑞嗎空間設計,無論是住宅裝潢或商業空間設計,我們都將陪你在理性與感性之間,找到最合適的平衡,完成屬於你的空間故事。
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
開啟LINE應用程式,掃描QRcode加入好友,開啟對話。